航空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勇攀高峰——航空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奋斗筑起了一座座丰碑,他们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航空人。下面,请听航空君为你讲述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的故事。
英国留学时期的黄志千
1943年10月,黄志千赴美,在康维尔公司以雇员身份参加了B-24重型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在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1946年,他转赴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刻苦钻研飞机设计技术,多方学习,增长才干。1949年,黄志千辗转回国投身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之中。
1944年,作为出国实习生的徐舜寿和陆孝彭一行赴美,先在麦克唐纳飞机公司生产实习,参与了FD-1和FD-2的部分设计工作。但一年多后,美方以保密为由,中止了他们在工厂的实习。
1945年夏,在费城研究公司实习的徐舜寿(右一)
完成在华盛顿大学研究院进修深造后的徐舜寿,在1946年8月回到上海,随后在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工作。
陆孝彭则在1946年秋天,从美国经海路到达大西洋彼岸的英国格罗斯特飞机公司,参与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工作。虽然所参与的项目夭折,但他更熟练地掌握了飞机设计技术,积累了飞机总体设计的宝贵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46年6月,吻别未婚妻,陆孝彭坚毅地踏上归国之路。
1956年8月:优秀人才汇聚沈阳,中国首个飞机设计室就此建立
飞机设计室以徐舜寿为主任设计师,叶正大、黄志千为副主任设计师。徐舜寿凭借对中国航空工业领域飞机设计人才的了解,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设计各专业的设置和人才配备情况,从各工厂抽调部分技术骨干、挑选优秀毕业生充实技术队伍,陆孝彭就是被抽调来的技术骨干。
徐舜寿在大学时比陆孝彭高三届,又同是去美国学习,相互之间比较熟悉。设计室成立后,徐舜寿力邀陆孝彭北上,陆孝彭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与此同时,有志于投身航空的优秀人才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了航空工业管理局沈阳飞机设计室。
为了避免安排家属等事务性工作影响设计室的组建,徐舜寿和黄志千都是只身来到沈阳。他们住单身宿舍、吃集体食堂,有什么新的想法,马上聚在一起讨论,大家有着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设计中国自己的飞机”。
一排弃置多年的平房,简单修缮后就成了设计室的办公场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第一代设计师们就在这里开展工作。
创建初期设计室办公地点
这是一支代表当时中国飞机设计最高水平的队伍,积极向上、乐观豪迈。年轻人朝气蓬勃,他们对新中国和祖国航空工业的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设计新中国自己的飞机,多么令人振奋!
结合新中国国情,不唯米格论,探索独立设计的道路
徐舜寿、黄志千二人根据自己在国外学习飞机设计的经验,结合新中国国情及部队需要,提出了设计亚声速歼击教练机——歼教1的方案:不唯米格论,要探索出一条独立设计的道路。
歼教1飞机研制时的黄志千
1956年,中央正式决定开始自行设计歼教1,这时距飞机设计室成立还不到一个月。整个设计室几乎都是年轻人,只有徐舜寿、黄志千和陆孝彭三人有飞机设计经验,所有人都是探索着前进。
每天上班号吹响之前,大家已经伏案工作,中午只用十几分钟吃饭,晚上设计室的灯光总是亮到10点以后。从开始设计到首飞成功,歼教1只用了1年零9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国内外实属罕见。
徐舜寿与试飞员在歼教1飞机前讨论试飞问题
歼教1的研制基本上走完了从型号设计到试飞的全过程,培养锻炼了设计队伍,积累了宝贵的设计和试制经验,对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有着重大意义。
飞机设计室设计人员在歼教1前合影左起:陆孝彭、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
只要搞飞机,到哪儿都行!只要祖国需要,我就能搞出来!
徐舜寿的足迹遍布全国。1961年,他作为主要领导,组织和创建了第一个飞机设计所。1964年,他又参与组织和创建了第一个大型飞机设计所。他是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积极参与飞机设计和飞机设计机构的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航空科技人才。
创建初期设计人员合影
1958年8月,在一次研究发展战略的重要会议上,根据空战特点决定将战斗机设计生产体系一分为二,分为战斗机和强击机,陆孝彭开始全面担负起强击机的研制工作。
在强5的设计研制工作转到南昌继续进行后,为了工作方便,陆孝彭举家南迁,“借调”到南昌。这一“借”便是40余载。在强5研制的困顿时期,陆孝彭拿笔和图样的手,又拿起了铆枪。他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就能搞出来”。
陆孝彭走访部队征求强5飞机改进意见
1961年8月,第一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沈阳正式成立,黄志千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开始研制,他被任命为飞机总设计师。
1965年,黄志千带队赴西欧调研,途经开罗上空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年仅51岁。而在他行前3天,歼8飞机研制方案正式获得军方批准。作为总设计师的他,正准备带领大批设计人员大干一场……
歼8飞机科研研讨会
此后,虽然歼8飞机科研研讨会上不再有黄志千的身影,但却多了无数新的面孔……他们不断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勇攀科技高峰。他们何其不同,却又何其相似!他们心中怀着同一个信念:“只要祖国需要,我们就能搞出来!”
原载于2020年7月9日《中国航空工业》